|
奥运站 > 中国军团 > 中国射击、射箭队征战北京奥运会 > 射箭 > 正文
在昨天下午结束的北京奥运男子射箭团体铜牌争夺战中,中国队以221环比219环击败乌克兰队,最终获得第三名。本届奥运会开赛前,中国男团的目标是冲击八强,在此之前,自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将射箭团体项目纳入奥运会以来,中国男团从没有进入过前八名。这支由薛海峰、姜林和李文全组成的队伍创造了中国男子射箭队历史上的最好成绩。青岛帅小伙姜林在这场比赛中,打出了5个10环的好成绩,为中国男团荣获这枚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奖牌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昨天,山东队的二十余位教练员和运动员专程从青岛赶到北京,为中国男团、为姜林助威。比赛结束后,马健,姜林曾经的教练,嗓子已经沙哑得说不出话了。姜林每打出一个10环,马健就在观众台上挥舞国旗,拼命呐喊——从1997年一直和姜林朝夕相处的马健知道,为了这枚奖牌,姜林付出了什么。
“姜林练射箭的天赋并不是很高,尤其是他的肌肉类型稳定性,与别的运动员相比,不是很理想。但是,他比任何人都付出的更多。”马健说,一个动作练不好,他会一直练下去,练到天黑才收工,可到晚上,想不明白,他就睡不着。第二天一大早,就拽着教练和队友一起讨论。
作为姜林的教练,马健看着姜林一天天的成长。
2000年,全队备战九运会。当时山东队强手云集,队里决定与外省交流队员,让更多的年轻队员获得参赛资格。姜林找到马健,说:“教练,把我交流出去吧。我还年轻,我希望能得到锻炼机会。”马健反问:“我们队虽然老队员多,但新队员就一定打不过老队员吗?”一席话,姜林眼睛亮了,斩钉截铁地说:“教练,有你这句话,我就不信我就不如别人。”最后,经过选拔淘汰,山东队派出了包括姜林在内的两名新队员和一名老队员参赛,姜林一举拿下铜牌。
2005年年初,十运会在即。
春节前,姜林不幸出了车祸,小腿骨折住院了。当姜林能够坐起来时,他请求教练把弓带到病房里:“我不能下地,但至少可以在床上坐着拉拉弓,练练臂力。”到了三月份,他就拄着拐杖归队了。他一瘸一拐地来到训练场,每射出十支箭,就请队友帮着去从靶上把箭取回来,接着练。到周末,队员们都休息了,他就把女朋友带到训练场,帮助自己练习。就这样,到五月份,他瘸着腿参加了预选赛,拿到参赛资格。十月份,他出现在十运会的赛场上,一举打败了九运会冠军,夺得他射箭生涯的第一块金牌,为他进军奥运会奠定了基础。
姜林是个训练从不偷懒的运动员。但从十运会回来,他对马健说:“教练,我得偷懒了,我的腿还没全好,里边还有钢钉,我实在是不能在操场上跑圈了。”
昨天,青岛敦化路小学教师张璋和父母一起坐在家里看电视直播,嫁给射箭运动员姜林的张璋第一次看到姜林比赛的情景。她紧张得心都到了嗓子眼里,她的父母不断地安慰她:“别紧张,姜林能行!”——与姜林恋爱七年、结婚登记已有三年的张璋知道,为了这枚奖牌,姜林付出了什么。
2001年底,张璋认识了姜林,两人恋爱了。但这场恋爱之漫长和艰难,张璋事先是怎么也没想到的。
每年的腊月到次年八月,姜林都会随队到外地集训。留在青岛的月份里,还不断要外出比赛。在张璋的日历上,姜林每年在青岛不过是一两个月。然而,就是这一点点时间,姜林都是在队上过着严格的集体生活。从周一到周六,他们只能在晚饭后相聚一两个小时,到七点半之前姜林必须归队。
今年,从3月起,姜林就到北京集训了。从那时起,他连周日休息也放弃了。五月份,张璋到北京去见了姜林一面。她周五乘夜车,第二天早上到了北京。周六,姜林不休息,张璋一个人在旅馆等了一天一夜。第二天周日,姜林一大早赶到旅馆,到晚上五点半时,姜林已经归队了。而张璋一个人再乘夜车,返回青岛。
一位全国冠军、80后青年,姜林生活之简单和俭朴令人难以想象。张璋说,姜林一年四季穿运动衣,他的衣柜里没有几件衣服。谈恋爱的七年中,他们最奢侈的消费是吃了一次肯德基。姜林几乎没有什么业余生活。
张璋说:“姜林就是这样一个厚道、老实、上进的青年。嫁给这样的人,生活挺苦,可心里挺踏实。”
昨天,莱西市牛溪埠镇后孟村的村民都挤进了村西头开小卖铺的姜炳学家。这对勤俭了一辈子的农家夫妇当晚在自家小院里请了三桌客——他们的独生子姜林13岁离家,转眼已经14年了,他们知道,为了这枚奖牌,姜林付出了什么。
用姜林母亲的话来说,姜林从小就老实得像个小姑娘。十二三岁就会发面、会炒菜,父母从地里劳累一天,回到家里,小小的姜林已经把饭菜摆上了桌子。
姜林13岁时,被莱西体校录取。14岁到青岛体校接受训练。一开始,他的专业是篮球,后来改为射箭。
姜林的母亲说,因为家里经济并不富裕,姜林离家这些年,除了交给学校的费用,几乎没有个人消费。在姜林转正之前,他用仅有的50元钱,给爷爷买了一台收音机。后来,他有了工资,还是舍不得为自己花钱,但每次探家,都会给家人带贵重的礼物。
姜林母亲说:“我不让姜林经常往家打电话。要是正赶上家里没人,他就会寻思:家里为啥没人接电话?他就不能安心训练。我们作父母的,帮不了他别的,就别让他分心了。”
姜炳学夫妇最近一次接到姜林的电话是8月7日——
姜林:“爸妈,我就快比赛了。”
父亲:“你一定要为国家拿个好成绩。”
姜林:“试试吧。”
……
本报记者张羽